《梦溪笔谈》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这是一本纪实性著述,其内容严肃且涉及范围很广,既有自然科学的实录,也有社会科学方面的论述和大量社会生活见闻。该书在世界科学文献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本站选载该书《神奇》、《异事》等诸卷的记载并直接释成白话文,书中多以第一人称出现,这个第一人称便是作者沈括本人。书中之事多是作者亲眼所见,它不同于其它体裁的文学著作,故可信度较高。本站原创作者范传忠评注,此乃一家之言一己之见,有不当之处请读者多多指正。
山阳女巫
在山阳这个地方有一个女巫,她的神机妙算非常的灵验,我的同胞大哥曾经把她找到家里问事。所有人间事物,即使是在千里之外的事情,她都能说的一清二楚;甚至人们的心里萌发了一个什么念头她都知道。当时在我大哥家里,有一位在坐的朋友在下围棋,试着把几颗黑白棋子握在手中,让她猜猜有多少颗,每次她都能猜的一个不差。我大哥的这位朋友后来又很不经意地随手抓了一把棋子让她猜,这种情况下她就猜不出来,因为这位客人的心里没数,女巫也就猜不出来。所以凡是人们心里知道的她就能猜出来,人们心里不知道的她也不知道。就象过去的季耳见壶子,大耳三藏看忠国师一样。后来随便拿过来一个箱子,问她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她全能一一说清,一点不差。当时我的大哥家中有一百本《金钢经》装在箱子里,我大哥问她这里面有什么?女巫回答说:"这是一个空箱子",这时我的大哥告诉她说这里面有一百本佛经,你怎么说是空箱子呢?这个女巫沉默了好长时间说:"这只不过是一只空箱子罢了,你怎么能骗我呢"?我想因为《金钢经》的宗旨便是"空",用文字引导"空无"境界,依靠真心去感悟非具象世界,就是鬼神也不能达到这个境界。
神仙丹药
有关神仙的说法,传闻很多,我只亲眼见过两件事:供奉官陈允监管衢州酒务时,当时陈允已经很老了,头秃了顶,牙齿也脱落了。这时有一个客人来探望他,这人自称是孙希龄,衣服非常的破烂,送给陈允一小块药,叫他用来擦牙。陈允不太相信他,有空的时候取药来涂擦上齿,擦了几次感觉还不错,到回家时,家里人见了他,都笑着说:"你今天为什么要用墨来染胡须呢"?陈允很是惊异,用镜子一照,才发现自己的上唇胡须黑得像漆,赶紧取下头巾,看见秃顶的头上已经长出几寸长的头发,脱落的牙齿也隐约有新长出的。我见到陈允的时候,他已经七十多岁,上唇胡须和头发全是黑色的。但下部胡须却长的像雪一样白。
还有一件事就是,郎官萧渤自白波发运使官职卸任,来到京城,当时有个脸上刺字的士兵,姓石,把瓦块、石子、沙土在手中揉搓,能将它们全部变为银子。萧渤用优厚的礼数对待他,想和他学变银子的方法,姓石的士兵说:"这是真气变化而成的,不可以马上传授。如果服用丹药,就可以呵气而变化成银"。于是送给萧渤几颗丹丸,萧渤吃了下去,取来瓦块、石子呵气,也都变成银子了。萧渤是丞相王安石的儿女亲家,当时丞相执掌国政,我是丞相的属官,我亲眼见到了这件事。当时京城中的士人求见姓石的兵士,多得就象赶集的人一样,也都想学会变银子。这个士兵于是就逃走了。谁也不知道他的去向。姓石的士兵刚走,萧渤的法术就不灵验了。石姓士兵是山东人,当时曾巩也在山东做官,听到这件事后也派人到他家明察暗访,家里的人也都不知道他在何处。按理说,萧渤即已服了丹药,也应该延年益寿吧?可是没过几年萧渤就病死了。我估计这位士兵变化的银子只是虚幻的东西罢了。
菜花变佛
蔓菁、青菜、白菜、芥菜之类的蔬菜,遇到天旱时,菜心常结成花,像莲花或者形成龙蛇样的形状。这是常有的事情,没有什么奇怪的。在熙宁年间,太子宾客李及之担任润州知府,园中的菜花全都成了荷花,并且各有一尊佛坐在花中,形状就象雕刻出来的一样,不计其数。将菜晒干后,形状依旧没有改变。有人说:"李君家里供奉佛十分虔诚,所以才能有这样的奇异事。
彭蠡小龙
在彭蠡这个地方,有一个小龙特别的显灵,当时的老百姓谁都能说出小龙显灵的事。其中有一桩事传的最为出名;也是在熙宁年间,朝廷军队征讨南方,有装载兵器甲仗的几十条船,顺江南下。自从离开真州,就有一条小蛇登上船来,船工认识,说道:"这是彭蠡小龙,应当是来保护兵器甲仗的"。主管的礼官用洁净的器具将它装起来,蛇蜷伏在器具中,船乘着顺风,一天航行几百里,没有遇到风浪的威胁,不几天就到了洞庭湖,蛇便附在一艘商人船上返回南康。世人传说它的封地只到洞庭湖,没有超过洞庭湖再向南行的。有关官署上奏朝廷,皇上下诏封龙神为顺济王,派遣礼部官员林希宣布诏书。林希来到祀庙下,焚香完毕,有一条蛇忽然从空中坠落到司祝的肩上,司祝说;"龙王到了"。蛇的重量用一条臂膀不能承受。它慢慢地下到了香案间,头像乌龟,一点也不像蛇头。林希传达诏旨内容说:"使者到这里,斋戒3天然后献祭。龙王接受了天子的诏令,不可以不戒斋"。蛇接受了命令,直接进入银制香匣中,盘曲3天一动不动。献祭那天,酒斟好后,蛇就从香匣里伸出头来吸酒。不一会儿爬出来,沿着几案爬行,颜色像湿润的胭脂,光彩炫烂。它穿过一朵纸剪的彩花,尾部还是红色,前部已变为黄色,正像雌黄的颜色。又穿过一朵花,又变成了绿色,像嫩草的颜色一样。不久它爬上屋梁,顺着纸制的彩旗的下沿前行,像鸿雁羽毛一样轻盈。很快进入账幕中,于是不见了。第二天,林希返还,蛇在船后边送他,过了彭蠡才回来。这条龙常常在舟船中间游走,与一般的蛇没有区别,但是蛇行进一定是弯弯曲曲地爬行,这条蛇却是笔直行进,江上的人经常凭这一点来辩认。
暴雷
在我的同事中,有一个叫李舜举的人,他的职位是内侍。他家曾经遇到一次大雷击,那是他家堂屋的西屋,雷火从窗户出来,亮闪闪地窜上屋檐。人们以为堂屋已经着火焚烧,都出去躲避。雷响过后,房屋依然还完好无损,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屋内有一木架,里面杂乱存放着各种器具,其中镶银的漆器上的银全部熔化流在地上,百漆器却没有被烧焦。当时屋里还有一把宝刀,钢质非常坚硬,这把刀就在刀鞘里,钢刀被雷击后熔化为钢水,而刀鞘好完好无损。你说奇怪不奇怪?人们认为:按常理火应当先烧毁草木,然后才能熔化金石。而现在金石都熔化了,而草木却没有一点烧灼。这不是一般常识所能解释得了的。佛书上讲:"龙火遇到水更加旺盛,人火遇到水却会熄灭"。这个道理确实如此。人们的知识只知道人世的事情,而人世以外的事情哪有止境?人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人们的认识是无限的,人们往往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去解释那些人世以外的许多目前尚不被人们认知的事物,必然会出现很多谬误。
郑夷甫明死生
吴中人郑夷甫,少年时考中进士,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他在嘉佑年间,监管高邮军税务时,曾经遇到一个方士,这个方士能够推算人的死期,没有不应验的。郑夷甫让他推算一下自己的寿命,这个方士说他活不过35岁。他忧伤感叹非常伤心,在情感上达到了不能忍受的程度。有人劝他读《老子》、《庄子》,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让他想开一点。过了很久,润州金山寺有一个僧人,在端坐着与人谈笑时就死去了。郑夷甫听说了这事,长长地叹息说:"既然不能长寿,能像这个僧人一样,还有什么遗憾呢!"于是跟从僧人学诵《首楞严经》,直接迁往吴中,过了一年多,忽然有所领悟,说道:"生和死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于是心情开朗起来,不再闷闷不乐。后来郑夷甫调任封州判官,事先测知死期,在死期之前10天,写信向亲戚朋友告别,然后把家中的事全都说到了。到了那一天,洗澡更换衣服。官署房舍外面有小园林,正对着小溪有一个亭子整洁清爽。郑夷甫来到亭子里,亲自督促下人打扫焚香,举手指划之间就站着去世了。家里的人跑出来叫他,已经站着变僵硬了。直直地站着就象栽下的树木,一只手还作出指划的样子。从郡守以下的官员,没多久都到了,来观看的士人和百姓围的象墙一样。第二天才穿衣敛棺。高邮人崔公度为他撰写墓志铭,大略记述了这件事。我和郑夷甫是远房亲戚,对此事知道得十分详细。士人当中大概还没有过这种事。
事非前定
世上有这么一种人能知道前世的事情,甚至几十几百几千年前的事情都能说得出来。人们在做梦时也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根据这个可以知道世上万事万物没有不在事前就定下来的。但是我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事情不是先前就能定好的。当人们知道某件事情的时候,也就在此事情发生的同时,事情的发生与人们的认识是同时的,中间并没有隔着许多年,本来是没有什么先后的。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仔细观查就可以明白。有人说:"如果能事先知道,那么有不利的事情,就可以回避它"。这也不对,如果可以回避,那么事先知道的时候,就已经看到了要回避的事情,如果没有见到要回避的事情,就不是事先知道。
吴僧文捷
在吴中这个地方有一个叫文捷的僧人,平时他严格持守僧人的戒律,把自己搞的很清苦,在他身上发生的奇异的事情也很多,他的修炼已经达到很高的层次,他能够预测知道人的生死命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个能耐。我的侄子沈遘知诰,知杭州时,曾把他待为上宾。沈遘曾经学习诵读《揭帝咒》,从来没有人知道,也从来没有和文捷说过,文捷一天来看他,说;"官人诵读咒文,为什么缺少一句"?沈遘后来回想自己所诵的咒文,果然少了一句。浙江的人大多说我的侄子沈遘的寿命不长,有一天他戒斋后去问僧人文捷,文捷说:"您再过三年,担任翰林学士,年龄40岁。以后就担任阴曹职事官,权限不亚于活着的时候,与待制官杨乐道同署办事,但是您那时会穿丧服料理公务"。沈遘听了,十分惊骇地说:"几十天前,我曾经梦见杨乐道来我家,说:'我受命和您一起任职,居官很快乐,你可千万不要推辞'"。几年之后,沈遘果然做了翰林学士,而这时他正为母亲服丧,年龄39岁了,第二年秋天,文捷忽然派人与沈遘做最后告别,当时我侄子沈遘住在姑苏,急忙赶回钱塘去见他。文捷大惊,就对我侄子沈遘说:"您的大限就在这个月,哪里用得着再来看我?你快快急速赶回去"。文捷搬着手指头计算着日程说:"你要是走得快些还可以到家,不然就会死在路上"。我侄子沈遘就按照文捷的话急速返还,到家后向所有亲的告别,当天晚上就无病去世。这个僧人文捷对别人的预言大多都像这样灵验,但是我不能全部一一记录下来,只能记下我自己家中的事。
僧人文捷曾经持如意轮咒,灵验变化非常多。一念咒语,瓶子中的水就会翻滚上涌。供奉了一枚舍利子,他可以让这枚舍利子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瓶子里打转,文捷绕舍利子行走,人走得快舍利子就转得快,人走得慢舍利子就转得慢。当时有个叫郎忠厚的士人侍奉文捷非常谨慎周到,他就向文捷求取一枚舍利子,文捷就把舍利子给了他,他收藏封闭得十分严密,有一天这枚舍利子忽然丢了,郎忠厚戒斋后请文捷来护持,一会儿,只见屋内观音佛像的衣服上有一个东西在慢慢地蠕动,怀疑是虫子,试着捉住它,原来是丢失的那枚舍利子。象这样奇异的事情不止一件。郎忠厚因为喜欢舍利子,就拿来给我,我家到现在还恭敬地供奉着,我想大概这是个神异之物吧。
张泳镇蜀
张泳年轻时曾拜会华山陈抟,于是想隐居于华山。陈抟对他说:"其它人我可不知晓,不过象您这样的人,我该把华山分出一半来送与你。但是现在您正有官位职事,所以不能议论此事。这种情况就象失火的人家急等着您去救火,你怎么能不去呢"?于是陈抟写了一首诗赠给张泳说;"自吴入蜀是寻常,歌舞筵中救火忙。乞得金陵养闲散,亦须多谢鬓边疮"。起初人们谁也不明白诗中的意思,若干年后张泳去杭州及蜀中做官,晚年时有疮长在脖子后面,久治不愈,于是自己请求,得到金陵一个不那么重要的闲官职。就全象这首诗中说的那样。
张泳在蜀中时,和一个僧人做了朋友,到了要走的时候就对这个僧人说;"您应该送我鹿头关,我有事情拜托于你"。僧人依照张泳的话来到鹿头关,张泳取也一封信,封上口,交给僧人说:"好好收藏这封信,等将来到了乙卯年7月26日,应向官府请求,当着众人把信拆开。记住,你千万不要私自拆开,如果不到时候你就私自拆开的话,你定会有大祸临身"。僧人接过那封信就走了。等到了大中祥符七年,也就是干支历的乙卯年,当时有一个侍郎官叫凌策的但任蜀中守臣,这个僧人便拿着张泳给他的信去见官府,陈述了张泳的话。那个僧人也是个有道之僧,因此凌策相信他说的话。就召集下属官员当众拆信,原来是张泳的自画像。画上有张泳的亲笔提辞,说;"泳当血食于此"。几天以后,得到京城的通报,张泳就是在这一年的7月23日亡故的。凌策于是在成都为他修建祠庙。所以蜀中一带的人从唐代以来,由隆重地纪念韦皋,从此改成祭祠张泳。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钱
庐山的太平观是九天采访使者的祠庙,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元丰二年,道士陶智仙建造一座房屋,叫弟子陈若拙监工,挖地时忽然得到一个瓶子,封闭得十分牢固,把这个瓶子打破后,里面是五色土,只有一枚铜钱,上面刻有"应元保运"四个字。陈若拙得到了它,把它交给了师傅,当时也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神奇,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平常的事。等到了元丰四年,忽然皇帝有诏书将九天采访使者进封号为"应元保运"真君,派内侍廖维拿着皇帝亲手书写的"应元保运"这块殿堂匾额赐与太平观,后来廖维听说了以前挖出的铜钱上刻字的事后,就叫来太平观的主持询问此事,检查了没有做假之后,就把这枚钱币交给廖维写出事情的原委后献给朝廷。
咒语
我在中书省做检正官的时候,审阅雷州送来的奏案时,发现有一人被乡民诅咒而死亡。询问事情的原委:说有一个乡民能够用煮熟的肉来念咒语,不一会儿切碎烹好的肉就会部还原成完整的肉块,再念咒语,熟肉就又变成生肉,又念咒语,生肉就能动了,再使它活转过来,牛肉又变成牛,羊肉又变成羊,只是体形小罢了。又念咒语,就逐渐变大;随后再念咒语,就又重新变成熟肉。若有人吃了这种肉,就会觉得腹中蠕蠕而动,必须用金银绸帛去求解除咒语,不送金银绸帛的话,患者就会腹部破裂而死。吃下去的牛羊肉从裂口中迸出。这个案件判决后上奏,我看到案犯所念的咒语,仅仅念"东方五母桃,西方王母桃"两句罢了,其它的只是说自己的心中所想,另外没有别的法术。
竹杖破案
随州大洪山人李遥,因为杀人而逃亡在外,一年以后他来到了秭归这个地方,在出外买东西的时候,看见有一个人卖拄杖,他很随便地花了几十文小钱就买了一只。这时,秭归恰好又有县民被人杀死,官方缉捕罪犯很着急。这个被杀县民的儿子见到李遥拿的柱杖,认得这根拄杖,说:"这是我父亲的拄杖"。于是报告官府,将李遥捉拿。推验他所持的拄杖,果然是死去的被害人用过的拄杖,当时官府对李遥各种刑罚都用遍了。李遥确实是买的拄杖,而卖杖人已经不见了,最终无法自己证明。这时官府就盘问他的行踪来历,他只得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讲了出来,于是当地官府就把他解送回随州,李遥被押回犯案的地方后,他杀人的罪行也随之暴露。谁也不知道卖给他拄杖的人是谁?街上的人成千上万,而为什么偏偏让李遥碰上?从而使他杀人的罪行败露。这件事也是一桩怪事。
三司使宅
三司使的宅院本来是印经院,在熙宁年间,又新建了一座三司院,由薛司政着手重建。在这座宅院落成时,有一个叫周琮的值日官说:"这个宅院前面靠河,后面直接对着太庙,这样不好,对住在这个宅院里的人很不利"。起初,元厚之从拜为三司使时住进去,刚进去不久,便遭到撤职而离去;继任的是曾子宣,也被撤职;章子厚住进去,又被撤职;而我做三司使,后来也是带罪离开;继我之后李奉世接任我的职位,又被撤职。上述众人被撤职都不是因为三司职这个本职工作没有做好,全都是因为本职工作以外的原因遭到撤职。李奉世丢官,安厚卿主持计司,正逢三司官被撤销,三司宅被毁而改为宫寺,安厚卿也没有任满期。
掘钱
洛中地下埋有许多宝物,凡是在当地购置住宅大院,在没有挖掘地基之前,照惯例要出"掘钱"。左丞张文孝开始用千串钱买洛中一座大宅第,价钱已经谈好,而卖主索求很大数额的"掘钱"。张文孝一定想得到这座宅第,所以等卖主把"掘钱"涨到千串时仍然和卖主成交。别人都认为这样破费不值得。等到张文孝建造房屋时,在土中挖出一个石匣,这个匣子不太大,但是雕刻精致,匣子上面都是些花鸟异形图案,顶上写有篆字30多个,笔法古怪,没有人能读懂。打开匣子一看,里面是数百两黄金,张文孝把这匣子里的黄金卖掉后,正好和买这座房子的钱再加上"掘钱"的总数相等,一分一毫也不差。看匣子上的那些文字,都不是近古所有。看来一切都是前世的定数,虽然不想破费钱财,又怎么能行呢?
京师卖卜者 京城中在大街上靠算卦为生的那些人,每当赶上科考时,外地的许多举人都来进京赶考,他们都想占卜自己的前程得失而前来算卦。这个时候是这些街头算卦人最能获利的。但在他们这些人当中却各有各的获利方法;有贪求眼前利益的,凡遇有人来问卦,都说定能考中,这些进京赶考的读书人很高兴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东西,听这样一说心中自然高兴,就能多给卦钱,因此凡是有这种心理的人都来找他算卦。还有一种街头算卦人他们追求以后利益,凡是有人来问卦,都说不能考中。落第的人通常都超过考生的十分之七以上,每年总是落第的多而考中的少,所以这些求测人都认为他的卦术精而能直言不讳,下次开考时还来找他算,因此这类算卦人的收入就会倍增。在这类人当中更有因此而名声远扬终身获利的。
官不可妄得
我的儿女亲家朝散郎王九龄经常这样说到:他的祖父侍中王贻永,有女儿嫁给诸司使夏偕,王贻永的女婿夏偕当时因得了重病非常危急,服用医生朱严的药就痊愈了。王贻永很高兴,就办了一桌酒宴庆贺,女儿在酒席上求父亲替这个医生朱严奏请一官半职,王贻永为难地说:"今年的恩例已经许给门下医生刘公才了,等候明年罢"。女儿于是哭着起身,直接回家,父亲想留她也留不住,只得追出来哄着女儿说些好话,于是便把刘公才叫过来,告诉了女儿的心思,停了他当年的恩例转给了医生朱严。诏书下来之日而朱严死了,刘公才又向我这个亲家王贻永请托说:"朱严没有接受恩命就死了,按条法允许再奏请"。王贻永答应了他这个请求,又为刘公才奏请。等到诏收下来时,刘公才去了尉氏县,派人召他时,他正在饮酒,听说得了官职,非常高兴,当时由于兴奋过度而突然死亡。咳!一个区区四门助教的小官职而让两个医生丧命,一个小官的职位都不可随便获得,更何况大的官位呢!
书法之道
世上很多谈论书法的人,大多说写字不一定要有成法,各人可以自成一家。这只说对了一半。比如西施、毛嫱,形象虽然不一样,但都是美人。但手必须是手,脚必须是脚,这是不能变更的。写字也是这样,虽然字的形体、气韵不同,但撇必须是撇,捺必须是捺,尽管千变万化,但这是不能更改的。如果撇不成撇,捺不成捺,纵使字的精神筋骨如同西施、毛嫱,但手脚不正常,终究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人。杨朱、墨翟辩论时才智过人,但终究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全得到了师法,规矩法度都具备,没有变化,仍然是"奴书",但又一定要从这里入门。经过了这一步,才能达到妙境,等到找不到师法的踪迹了,然后才能进入神品之境。
龟葬梁家
沿海历来少有读书人。大中祥符年间,廉州人梁氏选择坟地埋葬亲属,来到一山中,遇见当地的居民说十天前有几十只乌龟抬着一只大乌龟埋在这座山中。梁氏认为乌龟是神灵之物,它的埋葬地或许就是福地,与家人登上山观察,就见到某处有坟墓的景象。试着挖开来,果然发现一只死乌龟。梁氏于是把这只死乌龟迁往别处埋葬,在埋葬乌龟的地穴中安葬了亲属。后来,梁氏生了3个儿子;立仪、立则、立贤。立则、立贤都考中进士及第。立仪曾经被地方官府举荐,皇佑年间,平定侬智高,朝廷推广恩命授予他代理官。立则遇上熙宁时朝廷制订八路选格,在两广地区连续担任十几任州县的长官,现在以朝请大夫身份退休。我也认识他。立仪、立则做官都做到朝散郎,到现在还健在。他们迁居到广州,家族兴盛,成为大家族,至今称为龟葬梁家。乌龟能埋葬,这件事就已经够奇特了,而梁氏正好兴盛起来,这是偶然的情形呢,还是有神灵之物来启迪他们呢?
梦中作诗
侍郎狄裴的儿子狄遵度,具有清廉的节操和聪颖的才能。他20多岁时,忽然梦见自己作诗,其中两句写道:"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虽说是好诗句,但有坟墓间的凄凉景象,没隔几个月他就去世了。高邮士人朱适,是我舅舅家的女婿,也就是我的表姐夫,在新婚之夜,梦中做了两句诗:"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不到1个月他就去世了。这两个都是不祥之梦,但是诗句都很清雅秀丽,都得到了人们的传诵。
|